一条特色文化街区,汇聚地脉、文脉、商脉、人脉,一脉延续百千年。
作为世界遗产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在时间长河中孕育、滋养、兴盛了星罗棋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以古老的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讲述着千年古城的市井风情与烟火故事,犹如闽南版的《梦华录》。
为保护发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2024年,“打造‘一县一街区’”纳入全市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各地聚焦城区建成区或人口较为集中、交通通达便利的中心镇,选择有活化利用基础的老旧街区、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较为集中,能够代表当地老城风貌特色的核心地区,挖掘历史文化、重塑街区风貌、改善人居环境、繁荣文旅商消费。
在市住建局的牵头推动下,截至目前,全市已策划生成12个特色文化街区项目,计划投资33亿元;市住建局制定实施《泉州市促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泉州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导则》,市商务局制定实施《泉州市创建市级示范特色商业街区工作方案》;同步整合城建、商务、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支持街区改造提升项目,探索并完善“政府、企业、业主、商户”共治共管机制,共促保护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日起,泉州市住建局与泉州晚报社联合推出“泉州特色文化街区的昨天今天明天”专题宣传,走进示范街区,寻梦悠久历史,了解此间保护传承发展的用心用情,感受古脉新韵焕生机的希望和美好。
永春五里街,曾衔山达海通五洲,是所有永春人的精神原乡和乡愁记忆。
这条位于水陆交汇口的千年老街,曾是沿海与闽中闽西北山区商贸往来的重要集散地。从大山里经由挑夫古道集中而来的商品,在这里登上舟船转运到泉州港,再销往全世界。因商贾聚集,这里曾形成“七境十三柱”的街区格局。“七境”实为七个商业区,街市后的十三个自然村落称为“十三柱”,共同组成永春商业网络的核心。永春人从这里走向东南亚,创造了“无永不开市”的商业传奇。
随着时代变迁,水运终止、公路改线,20世纪90年代起,五里街的交通优势逐渐消失,工商业逐步外迁,商业式微、繁华不复。
2018年以来,五里街通过持续修缮保护与运营开发,重现“海丝繁华”景象,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昨天
山海交汇 千年枢纽
五里街,因昔日从永春县城西门儒林义烈殿至西安新亭路有延绵五华里的长街而得名。
这里作为商业街区,最早起源于后唐时期的官田市,历史超过千年。所谓“官田市”,就是官田旁边的集市。据载,公元933年,当时永春县衙设在魁星岩下,在桃溪对岸开辟水田作为官田,收入的谷子作为府衙的办公费用和官员俸禄。有了行政县管理,人口集聚催生交易,人们就在官田东边(现永春一中校门内地段)初步形成了货物交换集市。清同治年间建丰岑头街而称丰岑头。民国时期改称现名五里街。
位于永春县城西邻,五里街依山傍水。街南是晋江东溪之源的桃溪,街旁有许港码头,船只沿桃溪向下游直通泉州后渚港,这里也成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内陆首站码头。
“当时需要纤夫把船拉到码头,送上五里街,非常辛苦,就把这个码头称作‘苦港’,因闽南语谐音而称‘许港’。”五里街社区原党委书记王德春说,他儿时还曾亲眼见过纤夫拉船的情景。
历史上,永春、德化、大田、永安等地的茶叶、香菇、笋干、土纸、陶器等山货,靠肩挑、车推、马运汇集于此,与沿海地区运来的鱼虾、盐糖等货物在此交流,形成贸易集散中心。五里街客栈林立,商贩云集,至今留有“海客巷”的巷名。这条商人集中驻扎的巷子,不仅有应市的牙行沟通交易,还有大量的客栈方便膳宿。山海货物的大交流,使古时闽南地区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
1917年,五里街失火,烧毁店屋34间。为了重振街区,民军王荣光发动本地商家和民众,在街道两侧建二三层高土木结构砖柱骑楼,街道扩宽约九米,可通汽车,从“丁”字街到新亭路口称为大同路(俗称“中街”)。1929年,为了扩大店面门市,中街向北扩建延伸至吴厝桥,称为新街。1929年前后,民军陈国辉组织海内外富商建设了民生路(从大同路的丁字街口到西安桥),成为永春的富人区。1949年后,民生路改称西安路。从丁字街头往东至儒林统称为“街尾”。目前人们看到的五里古街,保留的就是这一百多年来的骑楼风貌。
20世纪60年代开始,汽车运输业兴起,水运逐步失去优势。随着山美水库建成,水路运输中断,五里街作为晋江东溪首站码头的优势丧失,而陆路交通枢纽尚存,商业依然繁荣。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水运终止、公路改线,五里街的交通优势逐渐消失,工商业逐步外迁,商业日渐式微。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史风华仍熠熠生辉。繁荣的商业街区,催生了各色的美食、手工艺。这里是美食榜舍龟和咯摊的发源地,也是永春纸织画与白鹤拳的发祥地,坐落着永春香业的源头“蒲庆兰香室”。还孕育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北宋进士柯述,明朝尚书黄光升,辛亥革命猛将、福建护法军总司令宋渊源;梁披云的父亲梁绳基曾在五里街新街开办经营日杂百货的“金泉兴行”,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林世哲在这里读书成长,事业有成后不遗余力支持家乡教育和公益事业。更多的永春人,从五里街的商贸文化中汲取精神和力量,走向世界,成就了“无永不开市”的传奇。
今天
实践活化复兴典范街区
1917年,五里街因火灾损毁重建、扩建,建成现存骑楼风貌。历经百年风雨,这一当年闽南最早的土木结构骑楼因年久失修,经常在台风暴雨期间出现房屋倒塌或损毁现象。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永春县实施古街保护利用工程并引入央企华侨城作为街区运营方。今年1月7日,焕新的永春古街正式鸣锣开街,以“古街区”联动“新业态”,促进历史文化与产业、商业、旅游等的深度融合,成就活化复兴的实践典范。
巧修缮:修旧如旧 工料分离
全程参与五里古街保护利用工程的王德春,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当时,古街95%的房屋年久失修,碰到台风暴雨,部分危房就有倒塌危险,也因此,每年汛期都要转移大量群众。与此同时,因电线老化导致的起火也时有发生。安全之外,街区没有配套污水管网等市政设施,生活卫生条件受限,脏、乱、差现象比较明显。
“2018年,镇里研究决定投资80万元,专项用于五里古街保护利用50米试验段。”王德春介绍,在县、镇两级有力支持领导下,“古街修复指挥部”旋即成立并启动修缮保护一系列工程。
古街的闽南骑楼式古建筑风格,修缮时要使用大量瓦片、胭脂砖、旧木料等本地建筑材料,难以采用统一的设计—图纸—预算—招投标等模式程序。解决这一难题,五里古街修复探索采用了“修旧如旧、工料分离”的好办法。
“修旧如旧”,注重旧材料的回收和再次利用。“工料分离”,即由社区组织自行购料,聘请本地工匠施工,领取材料专人登记编号,工匠每日用指纹签到和签字方式确认记工。这样一来,不仅传统建筑风貌得到较好保留,还节省近50%的造价成本。因不需要招投标等流程,单栋建筑从进场施工到整体修复约三个月,节约了一半以上工期。“木工、瓦工等都来自本地以及蓬壶、岵山等周边乡镇,也培养了本地工匠,带动了他们的收入。”王德春说。
2019年2月,顺利完工的试验段,受到各方肯定,县里因此决定全面启动五里古街修缮工程。
根据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指导意见,五里街社区设立工程建设管理组、材料采购组、仓管组、工人管理组、财务管理组,监督组等,并聘请一位农村古建专家,以一户或两三户一个方案逐户修复,尽量保持原有风貌。
修复前,社区举行村民代表大会,提出“以修抵租”、不与群众争利,通过修缮向屋主承租店面12年,修缮期间不计租金,招租后屋主可获得租金的50%。
“当时社区干部既当管家,又当师傅,也当工人,昼夜推进工程,想的是再苦也就苦两三年,一定要把从小生活的古街修缮好。”王德春说,到2020年底,古街路口至新亭路口修缮工作完成。
同样在2020年,为推进工程进度,从新亭路口至五厝桥的五里古街下半段,由永春县住建局和五里街镇牵头开展古建筑修缮竞赛,十一个古建施工小组分组施工,同样采用“修旧如旧、工料分离”的方法共同完成。
精布局:做优生活舒适度 秀出文化饱和度
如果说,看得见的建筑修缮是“面子”,那么看不见的管网布局无疑是“里子”。五里古街保护利用,“面子”“里子”两手抓、两手硬。
熟悉情况的五里街镇综合执法队队长林宗良介绍说,为完善基础设施,镇里投入2000多万元对主街和背街小巷的供水、污水、电力、通信、消防等市政管网进行改造。基于提升街区内房屋结构和消防安全,还与同济大学减灾系合作,委托其对修复后的沿街土木结构骑楼房屋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同步按照县消防大队提供的街区消防安全方案,专项设计并全面落实街区消防改造方案。街区的生产生活安全度、舒适度,由此得到充分保障。
景观提升,锦上添花。在保护修缮之前,古街就有不少房屋因风雨等原因倒塌。这些场所空间,不再新建建筑,而是以“适度留白”的原则,营建文化与绿化相融的景观公园。目前,已形成“海丝寻梦”“书香文苑”“醋老弥香”“侨韵五里”“古港剧场”“鹤武永春”“许港记忆”“寻茶问道”“纸织成画”“魁星亭”等十大主题口袋公园。“部分倒塌建筑的残留建筑立面,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予以保留,作为历史风貌的另一种展示。”林宗良说。
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永春历史文化、侨乡文化、供销社文化、白鹤拳文化、纸织画文化等文化资源,街区还规划建设了海丝侨乡名人文化馆、五里街博物馆、供销社文化馆、白鹤拳文化馆、海峡书院等六馆一院,营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城市温度的文化体验空间,也秀出了古街文化内涵的饱和度。
招大商:央企入驻 复合运营
短短两年多,590米街区、250多间房屋店铺、2万多平方米完成修缮、恢复风貌。以此为好开端,五里古街又发力运营,致力推动街区活起来、火起来。
2023年,永春成功引入央企华侨城集团运营五里古街。双方达成合作后,华侨城集团即成立华城天视(泉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设立五里古街运营中心。街区内,由当地政府租赁修缮的180间沿街房屋以及县水轮设备厂,交付运营,其余沿街房屋仍为原居民居住,在活化古街的同时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
经过充分的招商等前期工作后,今年1月7日,焕新的五里古街正式鸣锣开街。文化场馆亮点纷呈、口袋公园匠心独运。瑞幸咖啡、肯德基、茶巢、欢喜盒等知名品牌,达盛香业、万春寨、醋小柒等本地特色品牌,大马百货等南洋业态……80多家非遗精品业态和美食餐饮商家,为前来探街的市民游客提供丰富的业态配套。
记者获悉,因地制宜策划植入活动,今年以来,五里古街先后举办了“首届海丝中国年欢乐嘉年华”“南洋风情艺术节”“世界旅游小姐采风活动”“海丝欢乐季”“千年之约沉浸式演出”“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状元巡游”“魁星宴”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复合式运营带来爆棚人气。仅国庆假期,古街就吸引超过27万人次前来研学、游玩,浸润文化熏陶。
明天
打造国家级旅游示范小镇
12月2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第三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五里古街成功入选,为其保护发展注入了新的信心与动力。
“目前,五里古街主街区在运营上划分为五大体验空间。”运营方华城天视(泉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赵新文介绍,这些体验空间具体为“印象·永春”“品味·永春”“欢乐·永春”“夜游·永春”和“回味·永春”,全景式重现了五里古街千年的商贸繁华,使其成为集特色文化体验、精致美食、精品零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情景式历史文化创意街区。立足良好基础,下阶段,降一步挖掘永春文化,推荐永春好物,让“来五里古街,一站式感受永春精华”成为现实。
永春华侨历史源远流长,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20万人,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7月,五里古街与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缔结友好街区,推动两地文化、旅游、经济、商贸等领域深度合作。依托永春华侨,街区还将开拓东南亚市场,引进更多南洋业态提上重要议程。与此同时,民宿、酒店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步规划与建设中。
“我们的目标是,把五里古街打造为集文旅特色与文旅商功能于一体的欢乐小镇,涵盖特色乡村产业、侨乡文化、海丝文化、禅茶文化、山水田园、旅游康养、主题游乐与营地教育等多个领域,争创国家级特色旅游示范小镇。”赵新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