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品牌是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日益关注的热门领域,但不太容易出手,投资人往往担心投到增长天花板低的“小而美”项目,同时也受制于基金的回报期,难以投入较长时间的培育过程。
然而,在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看来,早期投资恰如栽培兰花,选好花苗,在恰当时施肥浇灌,经历等待、陪伴多年之后才可以验证这家公司是不是一株上品好兰花。
新消费领域未来可期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2000年前后,中国第一波消费红利显现,深远地影响了接下来十多年人们的消费观和消费企业的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消费品牌出现,如李宁、海底捞等等,可以说是各个领域在时间轴上先后崛起。
直至2012年前后,消费品新的驱动因素开始聚集,催生着第二波消费浪潮的崛起,升级和创新变成主线,并且比第一波来得更加猛烈,渗透到整个消费各个细分领域,广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基于什么原因呢?首先是人口结构变了,85后到00后登场,新一代对消费品的理解和认可度在改变、传统消费品牌慢慢地跟新一代的精神诉求产生了隔阂。另一方面,各种新的数据技术、新的流量平台,支付习惯、新兴的传播方式重构了供应链、产品定位和用户决策方式。机构投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趋势,但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新消费、怎么投,节奏如何,大家还是比较谨慎和克制,市场上的项目也比较稀缺。
早期投资是挑战更是机会
某种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中后期是众多优秀大基金的必争之地,而消费早期做决策比较辛苦,反而给其他基金留下一定的机会去“博”一下,很多时候是强迫自己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判断,在定性与定量千头万绪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这不一定是坏事。投早期虽然可能有机会获得惊人的回报倍数,但早期投资比较严格遵从幂率分布,成功总体来说概率非常小。历史上中国企业国内外IPO总共大概四千多家,其中大约一半是很少有VC入资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的A股上市企业,剩余的一半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早期机构投资者的传统企业,最后剩下有早期VC介入新兴行业的IPO企业在大几百家左右;同时2010年以来TMT和消费行业未上市前达到独角兽规模的不会超过一百家含BAT支持的企业。中国有这么多投资机构,哪怕投中一家独角兽,尤其在早期,也非常幸运,同时极具挑战性。所以从资本效率来说,早期投资并不高效。但如果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优秀的投资打法,早期投资带来的战果还是很丰厚的。
在新消费领域投资,越早期越好
屠铮在2018年底创立蜂巧资本,之前在外资及本土投资机构拥有15年的VC投资经验。他与投资搭档常欣的近些年的投资组合中,大多数为首轮机构独家投资人。在新消费品牌早期酝酿期间果断进入,长期持有,等待绽放,成为蜂巧资本的一大投资特色。真正的VC还是需要具备早期价值发现能力,做企业的早期投资人。能长期陪伴和后期进场很不一样,可以更紧密地与企业站在一起,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力也大为不同,并且可以更敏感地认知技术、市场和用户,有助于基金捕捉投资前沿信息并促进自我进化,把握行业投资节奏,尽可能避免错过下一波的投资机会。同时早期投资可以通过不断增持,达到投资回报最大化。通常一支基金中通过不断加持成长出来的优秀项目会决定整个基金的回报。
做早期新消费投资,需要投标式精准打击项目
撒网式布局是早期投资的普遍打法,但目前看来撒网式的打法最后收获都不是很大。投标式精准打击才是早期更为优秀的打法,但这也对项目的筛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早期投资看人很重要,成功企业家性格和做事方式形形色色,有的人喜欢社交,有的人闭门造车,有的人每天非常勤奋,有的人每天睡足8、9个小时,这里面好像没有充分条件,甚至没有必要条件,有时从事的业务和方式与创始团队性格和能力的匹配度显得比较重要。蜂巧目前专注于新消费投资,尤其是早期新兴品牌类投资,我们追求的创始人和企业普遍要求基本功扎实,有耐心,相信“马步扎得稳,出拳才有力”。要容许前期企业有个稳健的增长,多从用户、产品、壁垒的因果关系考虑问题,基础打扎实后再迎来加速规模增长,否则会面临“眼看高楼起,眼看高楼塌”的窘境。
怎么在早期选定种子?
看团队和行业趋势很重要。拿泡泡玛特举例,2013年初遇到泡泡玛特时,由创始人王宁领导的团队正在做年轻一代潮流百货集合店,沿用至今的“popmart”这个名称也诠释了起步时的定位——潮流商场。当时只有两三家集合店,陈列各样公仔、玩具、数码、地球仪、骷髅和熊猫IP之类的家居用品、钱包等,不少商品按照现在的说法可以用“潮牌、国潮”之类的字眼描述。对这类产品是否真正符合年轻人的潮流趋势,当时也是存疑的,但是创始人王宁用他和他的团队打消了这些。
创始公司和团队要有自己的思考,就像王宁,同一时期的其他线下转线上的消费品牌,比如黄太吉,受到资本和媒体的大力追捧,甚至有些投资人也建议泡泡多做媒体宣传,转型做线上,但王宁还是坚定默默打磨线下模型。在一个集体线上化移动化大跃进的年代,资本大幅兴奋减少纯线下投资的背景下,有如此坚守和判断,非常不容易,这背后有超乎这个年龄的思考。并且在此后也得到了印证,2015年,团队发现了 Molly 这个卡通形象受到不少用户的喜欢,便开始和设计师深度合作开发产品,并且在零售模式上结合了香港 log-on 的风格,一炮而红。之后泡泡又吸收了日本盲盒和扭蛋文化,将玩偶打造成一个个主题系列,类似于收集一个系列邮票的方式,解决了用户购买频次问题,从此泡泡从小众玩偶走向了大众市场。泡泡玛特这种商业模式在全球也鲜有对标,这条发展路径是靠团队自己学习能力和商业嗅觉摸索和创造出来的。
上图:屠铮(左)、王宁(右)和 Molly
种子的培育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企业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苦练内功是一件好事,大大减少了竞争成本。泡泡玛特就有那种自己默默发芽积蓄能量的企业特质,有大抱负、思维缜密、凝聚力强、敢干又常年低调做事,恰似一朵正品蜂巧静静的绽放。2019 一年,企业的估值涨幅就提升了近20倍,作为一家 Pre-IPO 企业比较罕见。市场上有些观点认为泡泡玛特故事讲的不错,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泡泡玛特一开始就是在做实事,并且非常实在地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一点可能和有些独角兽公司不同。迄今为止,公司当年几乎所有的重要规划不但实现,并且远超预期。
稳住底层投资逻辑,花开能复刻
投资各有各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尤其是早期投资在实操层面很难有统一的规律遵循,把自己擅长的特点打透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就可能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论是擅长对创始团队的判断,还是对行业趋势性的感悟,亦或是对用户或产品的超级敏感度等等,当然能真正做好任何一点就挺不容易,如果有一点以上就很厉害。这个适合自己的擅长点很重要,不一定去全盘照搬头部基金的判断方式,而且也照搬不来。
投资是个长期修行之旅,常常是“入行三年打遍天下,再过三年寸步难行”,之后再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投资也是多重交叉科学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各行各业各人各事各规律之间都有一种莫名的串联,精彩可以出自那种条件反射式的对关联度的敏感性把控,尤其是相似的底层核心点。最底层的部分最稳定,不因噪音影响判断,拨开皮囊看到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哪些风险值得赌,哪些风险不能赌,要投就投,如果有天失败了,也不会让你觉得由于当时决策有重大思维失误而深感愧疚的企业。新消费企业的崛起现在还只是个开始,不论线上线下,未来新消费品牌人声鼎沸,近在耳边。
标签: 投资人 泡泡 投资 是一样的 养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