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新型冠状病毒突发重创市场的同时,有着“融资机器”之称的商汤科技推迟 IPO 的消息,也在近日引爆业界。
据外媒最新消息称,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商汤科技推迟了今年在香港进行高达 7.5 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计划,转向私募市场。
而在此之前,誓据传要拿下“中国 AI第一股”的旷视也遭遇窘境,原递的资料失效,还需要二次提交 IPO 招股书,并需更新最近半年的财务数据,“AI 第一股”悬而未决。然而,被称为“AI 芯片独角兽”的寒武纪,在业界看来更有望成为“AI 芯片第一股”。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让各大传统行业措手不及,也影响了资本市场,让原先就小心翼翼的 AI 独角兽们,再次放缓了迈向资本市场的步伐。
商汤推迟 IPO 计划 或进行 IPO 前融资
成立于 2014 年的商汤科技是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商之一,也是中国科技部指定的 “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是公认的“国家队”。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称,预计该公司 2019 年的营收将增长 200%至 7.5 亿美元。考虑到其投资计划,该公司的现金流仍为负。但据了解,商汤过去几年的年收入增长率均为 400%。
知情人士称,“如果我们等待,我们的上市结果会更好一些。此外,目前的形势实际上已经关闭了 IPO 市场一段时间。”
对此,商汤科技既没有证实也没有否认筹款计划。相反,该公司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现阶段我们没有任何新的财务计划或信息可供分享。”
事实上,该公司去年开始与中国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合作进行 IPO,但由于美国将包括商汤科技在内的八家中国公司列入黑名单,其 IPO 计划受阻。
自今年 1 月中旬的高点以来,全球股市已经损失了近 20 万亿美元。由于投资者会议被取消,潜在的 IPO 申请者不得不推迟计划。Dealogic 的数据显示,香港是去年全球最大的 IPO 市场,2 月份新股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减少了 93%至 4900 万美元。与此同时,2 月份只有 3 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而去年同月有 9 家。
鉴于目前情况,知情人士补充说,商汤科技可能会考虑从现有和新的支持者那里筹集 5 亿至 10 亿美元,或者进行 IPO 前的融资。
商汤科技不仅是目前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的领军企业,而且其“惊人”的融资速度而备受关注。自 2014 年成立至 2019 年,短短 5 年时间,就累计融资了超 30 亿美元总融资,背后的投资者有阿里巴巴集团、高通和软银集团等。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 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商汤科技估值达到 400 亿元人民币,位居 CV 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榜首。
IPO 一直在路上 何时落地仍未可知
2019 年一些 AI 头部公司已经摩拳擦掌准备上市,“CV 四小龙”、智能语音及 AI 芯片等相关初创公司均有过上市传闻。
其中,最大的热门当属旷视科技。去年 8 月 20 日旷视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一时间被称之为“AI 第一股”。2019 年 11 月下旬,据外媒报道,由于香港监管机构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导致旷视科技未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当时,旷视科技对外回应称:该消息不实。而今年 2 月 24 日,据港交所官网信息,旷视科技的申请状态又为“失效”。
看似十分坎坷的上市历程让潜在投资者们和 AI 从业人士都捏了一把汗。
好在,旷视并没有放弃,其实自递交招股书之日起至 2 月 24 日,于 2 月 24 日超过半年有效期,旷视回应称,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中,正在更新材料。并且,据知情人士爆料,旷视已于去年通过聆讯。公司在 2018 年实现扭亏为盈,且毛利率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同为“CV 四小龙”的云从科技在申请科创板的消息也已经敲定,云从科技孵化自中科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因此业界也称之为 AI 领域的“国家队”。
基于这样的背景,云从科技临时转向在科创板上市也更符合其身份。日前,从天眼查上获悉,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变更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知情人士告称,云从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革后,计划在国内科创板上市,上市时间可能会在 2020 年底。
另一条“小龙”依图科技, 去年年中时曾有内部知情人士透露说,目前已实现收支平衡,但具体盈利状况不方便透露。另外,如果要选一个地方上市的话,“大概率是会在科创板”,“一方面由于上海市政府对依图大力扶持,另一方面由于依图 TO G 的业务,如安防、医疗占了较大比重,不出意外会上科创板”。
不过,目前消息仅仅限于依图去年 9 月 3 日晚间对寻求科创板上市的报道做出的回应。该公司回复记者称,“我们重视资本市场,也在积极评估各种机会中,目前没有明确计划”。
与此同时,云知声已经与中金公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拟在科创板上市。云知声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语音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2019 年 7 月 16 日,中金公司已经向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报送了辅导备案登记材料。但是此后一直无新进展,AI 报道从知情人士获悉,云知声近期可能会递交材料,但具体情况还无法告知。
2 月 28 日,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官网晚间公布,2019 年 12 月 5 日,中科寒武纪与中信证券签署 A 股上市辅导协议,将开启科创板发行上市的进程。
据 IHS Markit 发布的数据,到 2025 年,AI 应用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的 428 亿美元激增到 1289 亿美元。有业内人士认为,“寒武纪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 AI 芯片,在舆论上已经多了很多技术以外的东西,因而相关部门会一路绿灯,IPO 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寒武纪科技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按当前 25 亿美元的估值,势必会成为“AI 芯片第一股"。
中小企业命悬一线 头部 AI 企业成行业“晴雨表”
从 2016 年人工智能闯入大众视野,并一路获得热钱追捧时,就有相关从业人士为一个问题而困扰:AI 领域的泡沫会不会破裂?
自 2018 年以来,资本开始变得冷静,关注点转向 AI 的落地能力。2019 年,更是直接开始把焦点对准 AI 公司们的赚钱能力。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 25 日,2019 年人工智能公司融资笔数共 400 笔,相对 2018 年全年的 739 笔融资,降幅接近 46%;从融资额度而言,2019 年总融资额度也出现回落,从 2018 年的 1240 亿元降至 2019 年的 797 亿元,降幅达到 36%。而且,投资正越来越向头部公司集中。
人工智能投融资趋势图(来源 IT 桔子)
“只有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有业内人士分析道,由于人工智能行业周期长,变现慢,需要大量钱去研发、试错。但是 2019 年人工智初创企业面临的情况是融资难、落地难、赚钱难、周期长,同时面临巨头的吞噬。在今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的当下,日子也并不好过。
中科院资本执行董事李明认为,整体来看,疫情之下,各家 AI 企业的反应速度都很快,“但回过头来说,这些场景下新增的功能和产品并不是决定 AI 企业发展最关键的东西。疫情对所有产业都会是一次大洗牌,模式落后、产品单一、财务状况不过关的企业都会被淘汰。这次疫情是一个催化剂,但企业光有催化剂是发展不起来的。大浪淘沙,考验的反而是中小 AI 企业。”
一直以来,商汤、旷视等头部 AI 公司正如行业的“晴雨表”。此次商汤科技被曝放弃售股计划、旷视历经半年多 IPO 的悬而未决等事件的背后,都给 AI 初创企业的资本运作蒙上阴影。
疫情之下,可见 AI 独角兽们如何在资本市场上“捞到真金白银”,仍然需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以及更大的诚意吧。
标签: 商汤 独角兽 推迟 有多难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