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品牌设计中心,济南包装设计,济南画册设计制作,济南VI设计济南平面设计,济南品牌设计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详细内容

聚焦3?15|商家利用人的恐慌骗钱是大恶

来源:http://www.dzcmjt.com.cn/news/    发布时间:2020-03-15 18:59:43
     

原标题:聚焦3?15|商家利用人的恐慌骗钱是大恶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文 舒志娟/编辑

编者按:当全民战“疫”之时,一年一度的3·15又来了。在特殊时期,各方一起合力,如何构建健康的消费生态尤其值得关注。

前几天,我和一位朋友在网上聊天,他问我疫情防控期间,商家哪一种行为最缺德。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利用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骗钱。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百态和人性百态。防控疫情中涌现了一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的典范,他们可歌可泣的人物令人感动。同时,公众也看到了一些商家利用疫情大发其财,其中一些行为违背了起码的商业伦理。一些防控疫情必需品如口罩、洗手液以及食物等商品,由于抗疫带来的成本剧增,其价格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商家有利可图才会增加供给,从而满足需求,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最大的“善”。但一些商家囤积居奇,漫天要价,有关部门为维护市场秩序,及时出手,查处了多起此类案件。

囤积居奇是利用疫情带来的某些商品的稀缺性牟取暴利,是一种违法行为,而比囤积居奇还要可恶可恨的,是利用疫情带给公众的恐慌,出售伪劣商品。

2月12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平谷区铲除了一个销售、跨区存放过期口罩近17万只的窝点,4名犯罪嫌疑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2月初深圳龙华警方破获一销售伪劣口罩案,经检测,缴获的口罩对病毒的过滤不足8%。

还有一些商家通过自媒体进行误导,或者借专家的言论为自己背书,宣扬自己生产的某种非处方药具有治疗或防范新冠肺炎的作用,引起一些人特别是老年消费者抢购,带来聚集性传播的风险。

在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时,疫情已蔓延到世界各国。举全球医药界研发之力,至今没有哪一种药品得到证明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是,一些所谓的“特效药”和“神医”,却在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在17年前SARS肆虐时也出现过类似现象。

为什么在疫情期间,总有那么多人失去起码的理性与冷静,着了无良商家的道,相信有“特效药”和“神医”呢?在互联网时代,一种非处方药是否真有效,搜寻信息是很容易查证的。

其实,信息传播和查询的快捷并不当然地能使人避免受骗,有时候倒是为无良商家行骗提供了便利。除了人的思维能力、知识结构有差别外,我以为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恐慌是一种普遍的人性。

人在恐慌之下很容易失去平常心,理性和知性降低,从而受骗。消费心理所折射的是普遍人性,人有享乐虚荣之心,商家往往利用这样的心理推销一些娱乐产品和奢侈品,这些商品为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而忧病怕死亦是普遍人性,利用这样的消费心理推销产品为商家所惯用,如一些健康医疗产品和一些保险产品。商家的营销手段千变万化,花样多多,但应该恪守的底线是:不能夸大甚至虚构商品的效果来欺骗消费者。

在对健康的期盼和死亡的恐惧中,不仅普通人容易放松警惕心,失去判断力,一些很厉害的人物也会犯糊涂。我以前读历史书时,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是为什么那么多帝王相信世上有不死之药,而被江湖术士欺骗。

秦始皇雄才大略,处理军国大事时很英明,可他一生迷信方士。史载燕人卢生、韩人侯生为秦始皇炼制长生不老之丹药,“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后来这两人炼不出长生不老之药,便溜了。勃然大怒的秦始皇并没有吸取教训,只是认为骗他的那几个方士道术不够,又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渡海去寻找不死之药,而徐福等人一去不返。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雄主,他重复了秦始皇的故事,为求长生,找来许多术士建造楼台,炼丹制药。历史上笃信服用丹药能延年益寿的帝王不少,如唐太宗、唐宪宗、明嘉靖帝、清雍正帝,这些人中不乏明主,却迷信丹药。丹药不但没能让他们更长寿,他们反而因为汞中毒而损害健康,缩短了寿命。

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的祈盼,足以使一代又一代英明的帝王在术士的蛊惑下,变得弱智,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这是人性的弱点,后世人没必要站在理性的高地上嘲笑他们。今天远比古代科学昌明,信息传播也更通畅。但只要人对疾病与死亡产生恐慌,这样的古老骗局会代代相传,花样翻新。“保健品”市场成了中老年群体上当受骗的重灾区,就是这个原因。

早有科学家通过权威媒体指出,市场上大多数保健品没什么效果,顶多是安慰剂。但是,这些理性的、专业的意见在喧嚣的保健品广告轰炸中没什么作用,那些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一大堆无用甚至有害保健品的老人,并非都是没有知识的人。

无良商家就是看准了对病与死的恐慌是人性中最大的弱点,他们精准进攻,专打这个软肋。

可以预料,在疫情过去后,人们被压抑多日的消费欲求会有补偿性的井喷,无良商家形形色色的骗局也会如影相随,包括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与商家相比,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求每个消费者在商家各种“营销局”之下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不现实的。那么,又回到了老生常谈,市场监管部门对塑造疫后良性的消费生态必须有大的作为。

如果泛泛而谈商业向善,商家向善,毫无意义,让“商家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商家逐利乃是古今不变之理,也是市场经济能运转的不二法门。假设每个买卖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绝大多数会计算向善的成本与收益以及作恶的风险与收益。如果一个市场是逆淘汰,商家遵纪守法挣不到钱,而违法缺德却能赚得盆满钵满而风险很小,那么多数商家会选择怎样做?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许多地方,市场生态对遵纪守法的商家是不友好的,向善的成本很高,为恶的风险不大。以许多老年消费者被骗的保健品市场为例,因为一些企业是地方纳税大户,他们的作为不端甚至不法,消费者时有投诉,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岂能不知?可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他们掩饰,地方一些媒体为了利益和这类商家形成共谋关系。在此格局下,消费者必然是待人宰割的鱼肉。

遏制无良商家利用人的恐慌而骗钱,谁是最重要的责任人,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标签: 恐慌 骗钱 聚焦 利用 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