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或冲击2月出口40%,内需重要性不断加强——1-2月贸易数据点评
作者:花长春、董琦
来源:宏观长春
导读
疫情冲击导致2月单月出口增速回落40%以上,后续政策支撑以及协议约束或使进口表现强于出口,净出口贡献走弱后,内需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性将不断加强。
摘要
综合季节性以及韩国单月出口增速,我们估算疫情对于国内2月出口的冲击在-40%左右。由于复产复工延迟的负面冲击,或将在3月显著减弱,带来出口反弹。
出口方面,1-2月较12月下降25.1个百分点至-17.2%,疫情冲击下出口端呈现出两个特点:
对新兴市场出口回落幅度大于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发达经济体中对欧盟和日本回落幅度最大;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回落显著,但整体回落幅度略小于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集成电路出口仍然保持正增长;
进口方面,1-2月进口同比增速为-4%,较2019年12月回落20.5个百分点,进口端呈现两个特点:
分贸易类型看,加工贸易回落有限,一般贸易显著回落,大宗贸易逆势回升,但大宗贸易改善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产品角度,部分产品进口虽然下降,但仍然维持正增长。其中大豆进口在12月冲高回落后维持小幅正增长,集成电路进口增速仍然维持较高的水平,汽车零部件回落幅度显著高于汽车及底盘进口;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国内疫情可控后,制造业企业复产修复获得延续,将带来国内贸易的短期改善,特别是出口短期或出现反弹。但是,若海外疫情集中爆发,扰动全球产业链,外需或出现整体性回落,对国内出口在上半年带来显著压力。
在政策支撑以及贸易采购协议等约束下,国内进口端压力较出口端有所减弱,或将带来贸易顺差较2019年出现显著收窄,净出口贡献大幅走弱,因此,在出口端再度面临承压状态的阶段,对于经济增速合理区间的维持,我们认为内需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其中特别是投资端的持续发力。
正文
一、疫情或拖累2月单月出口40个点左右
前2个月按美元计,出口增速显著回落,较12月下降25.1个百分点至-17.2%,出口回落主要受疫情与春节假期延长影响(图1)。若我们根据季节性对1月出口情况进行假设(考虑春节前置,月度环比在-16%),那么根据1-2月合并数据计算得到2月出口增速为-32%。
我们进一步根据韩国单月出口增速的历史样本推算,2月韩国单月出口增速达到4.5%,或对应国内正常出口水平在11%左右(韩国出口增速对中国出口增速弹性大约在0.4个点左右)。因此,综合评估下来,疫情在2月份对国内出口的拖累或达到40个点左右。
分国家与地区来看,1-2月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回落显著,其中对欧盟出口降幅最大,对美、欧、日分别回落13.5/25.5/21.4个百分点(图3)。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和对金砖国家在1-2月出口也同步出现大幅回落,基本回落幅度均达32个点以上(图4)。整体来看,中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回落幅度高于发达经济体。
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1-2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回落显著,但集成电路出口仍然维持正增长(图5)。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与纺织纱线等出口也出现同步回落(图6)。整体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回落幅度略小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短期来看,3月由于复产较2月大幅好转,3月出口面临迅速回升,但我们认为海外疫情可能对中国出口在上半年产生进一步负面影响。当前几个主要爆发疫情的海外国家中,近年对意大利的出口金额约占中国总出口的1.3%,比例相对有限(对欧盟的出口金额约占中国总出口的16.4%)。对日本的出口金额约占中国总出口的5.9%,对韩国出口约占中国总出口的4.4%。保守来看,疫情国家占比中国出口12%-20%左右。
从贸易结构上来看,中国对日本、意大利以及欧元区整体出口的消费品比例明显大于韩国,基本占各国出口比重都在30%以上,对韩国的出口在中间品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我们认为若基准情形下,海外疫情风险整体可控,海外需求小幅回落,那么在中间品、消费品的出口上,对于中国出口影响或较大,这其中主要包含纺织品、化工品、轻工制造相关产品。如果海外疫情集中爆发,扰动全球产业链,那么将进一步对国内零部件相关出口带来负面冲击。因此,我们认为在海外疫情发展阶段,外需后续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进口回落有限,主因大宗贸易支撑
1-2月进口同比增速为-4%,较2019年12月回落20.5个百分点。进口回落整体有限,主因大宗贸易支撑。分贸易类型看,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分别回落12.7%/37.2%,大宗贸易逆势回升6个点(图11)。
大宗贸易细分产品中,金额角度,1-2月铁矿、铜进口分别较12月回落18.4/12.3个点,原油回升11.8个点。数量角度情况相似,铁矿与铜进口回落,原油进口回升(图12)。农产品方面,1-2月农产品进口出现冲高回落,其中大豆进口虽然回落,但仍维持正增长(图13)。
前期我们报告所关注的产业链冲击行业中,我们看到汽车与汽车零部件方面进口较汽车及底盘进口出现更为显著的回落,回落幅度在40个点左右,达到-12.8%。汽车及汽车底盘进口增速回落相对有限,在25个点左右,达-6.1%(图14)。集成电路方面,1-2月进口仍然不弱,进口数量增速仍然维持在26%的高增长区间,或从侧面印证加工贸易回落幅度有限(图15)。
综合国内基本面来看,当前发电耗煤增速占到历史同期八成左右,钢铁库存累积,大宗进口的持续改善仍需观察,但1-2月进口回落幅度有限,或反映出内需稳定性较好以及进口采购协议相关的影响。
三、展望后续,海外疫情持续施压外需,内需重要性不断提升
综合1-2月进出口数据信息来看,整体反应出贸易端2个特点:
出口大幅回落主因国内疫情单月冲击,对新兴市场出口回落幅度大于发达经济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回落更加显著;
进口下行有限,大宗商品进口改善,部分产品如集成电路、大豆等进口仍然维持正增长。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国内疫情可控后,制造业企业复产修复延续,或带来贸易层面的短期改善。但是,若海外疫情持续升级,外需或出现整体性回落,对国内出口在上半年带来显著压力。在政策支撑以及贸易协议采购等约束下,国内进口端压力较出口端有所减弱,整体贸易顺差较2019年或出现显著收窄,净出口贡献大幅走弱,后续来看,在出口端再度面临承压状态下,对于经济增速合理区间的维持,内需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其中我们认为将主要依赖于投资端发力:
由于消费的内生性较强,后疫情时期,消费修复更多遵循的是均值回归的路径,促消费政策效力的时效性也相对有限,且在短期稳增长过程中消费这一慢变量存在“天花板”,因此内需角度,消费更多体现的是稳定器作用;
我们认为投资端将逐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基建链条与地产链条的拉动作用显著强于消费,对于产业上下游的带动作用也更加迅速。另一方面,当前中央对新、老基建政策态度保持积极,货币、财政政策对于基建领域的支撑工具相对较多,政策效力的确定性也较高。
我们前期报告中指出,疫情后地方政府投资会进一步加码,但新基建在体量上对于稳增长杯水车薪,更多对于边际的拉动和生产效率等长期增长要素的改善,稳增长仍然需要传统基建的协助,二者将构成投资端的重要支撑。
标签: 长春 内需 疫情 不断加强 重要性